近年来,随着消费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消费习惯的改变,湿巾日益普及,消费量逐年递增。因为其便于携带,使用便捷等,更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婴幼儿的日常生活中。
湿巾中富含水分并加入各种添加剂,环境适宜微生物繁殖。为保证商品在待销期内性状的稳定,不少湿巾在配方中添加了防腐杀菌成分以抑制微生物在商品中的生长。但防腐剂对皮肤和粘膜有一定刺激性和致敏性,若任意使用或剂量失控,会对消费者特别是婴幼儿的健康产生威胁。

湿巾是用来擦拭皮肤的湿润的纸巾。
市场上的湿巾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本身已经被消毒,但不能消毒其他物品,里面含有护肤的成分,只能做皮肤湿润保养的。
另一类是不仅本身被消毒,而且对别的物品也可起到消毒作用的消毒湿巾,可以用做皮肤擦伤、划伤等的消毒或杀菌。选购湿巾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湿巾纸的功能和定位。


日常供人体使用的湿巾,目前主要是按照国家标准GB/T 27728—2011《湿巾》、GB 15979 -2002《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卫生行业标准WS 575-2017《卫生湿巾卫生要求》等标准进行质量把关。

湿巾中如果出现细菌、霉菌的滋生,就会导致皮肤出现皮疹皮炎,还不利于皮肤表皮屏障和菌群状态的建立。微生物指标需要在洁净室内培养菌株,在生物安全柜内培养一段时间来判定。
普通湿巾和卫生湿巾的细菌菌落总数、真菌菌落总数可允许的范围不同,但是大肠菌群、致病性化脓菌等有害菌均不得检出。

备注:以上表格摘自 GB 15979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 表1

微生物培养所需洁净室和生物安全柜

可迁移性荧光增白剂是一种荧光染料,在造纸工业中加入荧光增白剂可以改善纸的外观,使纸张洁白,…… 但是由于纸张的可迁移性荧光增白剂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一定危害,因此需在有关纸张标准中加强对可迁移性荧光增白剂的限制,保障消费者的人身健康。(百度百科)
它会通过皮肤进入到血液,破坏人体细胞,在血液的运送下,荧光剂可以侵害任何它接触到的器官。长期接触在体内形成沉积,会直接抑制细胞分裂再生甚至促使细胞变异,降低人体免疫力,影响肝肾功能;还会导致皮肤出现过敏性皮炎、痤疮等,甚至有致癌风险!
许多湿巾产品为了表面“美白”,会违规添加荧光增白剂,合格湿巾不应检出可迁移荧光增白剂。

我们人体的皮肤的pH值处于弱酸性,而0-3岁的宝宝皮肤发育到成熟中的pH值会发生变化,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0-6月的宝宝,皮肤pH值为6.5;
6-18月的宝宝,皮肤pH值为6;
18月以后的宝宝,皮肤pH值为5.5。
湿巾产品多为弱酸性,用于手、皮肤、黏膜的卫生湿巾挤出液PH值一般为3.5-8.5,通常介于5-6的PH值较为理想,但并非强制,但是越接近PH值的,刺激性越小。

如果是卫生湿巾,除必须达到表 1中的微生物学标准外,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灭率须 ≥90% ,如需标明对真菌的作用,还须对白色念珠菌的杀灭率≥90%,其杀菌作用在室温下至少须保持 1年。


皮肤、黏膜用卫生湿巾的杀菌有效成分(含有清洗作用的杀菌有效成分)应使用非工业级原料。常用的医用消毒巾使用的苯扎氯胺等季铵盐,具有良好的消毒效果,美国FDA和欧盟也许可其使用,所以商家也常以此作为宣传点。但是其会在皮肤和粘膜上造成腐蚀性影响,在眼睛上面有强烈的腐蚀性影响,因此需要对其进行限量,用户购买时需要特别注意含量。

备注:表格摘自 WS 575-2017 <卫生湿巾卫生要求>表1.

不刺激也是卫生湿巾常见的宣传点,皮肤容易过敏者最有体会。用于手、皮肤、粘膜的卫生湿巾首次上市时,应进行相应的毒理学试验,其结果应符合表2的要求。

备注:表格摘自 WS 575-2017 <卫生湿巾卫生要求>表2.

湿巾中的问题防腐剂主要有MIT、CIT、羟基苯甲酸酯类物质、甲醛。
MIT,CIT
MIT全名是甲基异噻唑啉酮,是一种高效的水性防腐剂,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CIT全名甲基氯异噻唑啉酮,常与MIT混合使用于水性化妆品中。
MIT/CIT混合使用的防腐剂常被称为“卡松”。甲基异噻唑啉酮(MIT)与卡松(MIT/CIT混合物)是一类致敏原,可能存在导致皮肤过敏的潜在危险。
欧盟化妆品法规要求清洁湿巾中MIT的含量不得超过100 ppm,卡松含量不得超过15 ppm。国内湿巾标准没有限用MIT、CIT,我们只能参考化妆品标准来分析MIT、CIT的安全性。
对羟基苯甲酸酯类物质
对羟基苯甲酸酯类物质也是常用的防腐剂,研究显示它们会扰乱人体的荷尔蒙系统。最新的《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规定限用六种对羟基苯甲酸酯。
甲醛
甲醛作为防腐剂已是屡见不鲜,它可以通过营造不适合微生物的生存环境,来达到防腐效果。甲醛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确定为1类致癌物,仅微量的甲醛就会刺激黏膜并引起过敏。
由于婴幼儿皮肤很娇嫩,所以,不建议婴幼儿用含有问题防腐剂的湿巾,对于皮肤容易过敏的成人,也不建议使用含有问题防腐剂的湿巾。如果已经使用过了,也不用惊慌,因为MIT、CIT等在人体内并不会积聚,即刻停用就行了。另外,湿巾毕竟含有化学物质,使用湿巾时注意不要在眼睛、口腔等有粘膜的部位使用湿巾,切勿将其用于伤口、红肿或湿疹部位。
近年来,MIT、CIT引起过敏的临床案例急剧增加,欧盟委员会对MIT和CIT在驻留型产品中的使用,已颁布了征求意见稿。很快,在欧洲的化妆品中,驻留型产品以及湿巾中将不再允许使用MIT和CIT。相信中国相关政策的规定以后也会越来越规范,希望各生产厂家也提早做
好评估,改进生产工艺,尽量少添加或者不添加防腐剂。
目前国内防腐剂的添加应该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或食品、化妆品原料要求。

在使用湿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湿巾应在保质期内使用。如果发现湿巾上长了霉点,就不要再使用。
(2)湿巾不可重复多次使用。湿纸巾重复使用时,非但不能清除细菌,反而会将一些存活的细菌转移到未被污染的表面,使用后应及时丢弃。
(3)有条件时,尽量避免用湿巾擦拭面部、口唇、眼部及黏膜处。
(4)如果在使用湿巾的过程中感觉到皮肤有痒、疼的感觉,应该立即停止使用,情况严重的应及时就医。
(5)湿巾擦手≠洗手。湿巾再怎么反复擦手也无法达到洗手的效果,而且使用湿巾后会有化学成分残留在手上,如条件允许,使用流动水充分冲洗才是最好的方式。
SOTC尚欧检测是专业第三方检测机构,提供各类湿巾检测项目,详情请咨询在线客服。
客服热线:0574-27659710/27659711
邮 箱: miyawong@sotc.org.cn